硅谷與華爾街人才爭奪戰(zhàn)的思考:金融與科技逐漸走向融合金融
編者按 : 埃里克·普瓦里耶(Eric Poirier)是 投資管理軟件公司 Addepar 首席執(zhí)行官。
戈登·蓋柯(Gordon Gekko)的追求也折射出這代人中最具才華、最聰明的一批人的夢想。今天,優(yōu)秀的大學畢業(yè)生不再將華爾街作為職場上的第一選擇,而是紛紛涌向硅谷和其他頂尖高科技中心,試圖用改變世界的應用和機遇來挑戰(zhàn)現狀,給這個世界帶來真正且持久的影響。有關“硅谷與華爾街人才爭奪戰(zhàn)”的討論熱度仍然不會消減,而且根據常理,你一定會被吸引到硅谷,從事對這個社會很有意義的工作。
這種說法越來越常見,但準確嗎?答案也很簡單,不準確。這種爭論往往會以“我們 PK 他們”的心態(tài)展開,這種心態(tài)具有誤導性;事實是,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行業(yè),卻得益于新出現的機遇和金融科技領域的創(chuàng)新,越來越有可能走到一起。
不過,在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引發(fā)“硅谷 PK 華爾街”討論的相關統(tǒng)計數據。
條條大路通硅谷?
科技行業(yè)正在走向復興,而且當前這個階段完全可與受到互聯網熱潮推動的 20 世紀 90 年代末期和 21 世紀初期的科技繁榮時期相媲美。涌向科技行業(yè)的畢業(yè)生比例 逐年穩(wěn)步上升 ,就如同 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 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一樣 。
另一方面,美國頂尖大學中從事金融工作的 MBA 比例卻逐年下滑,即便金融行業(yè)已經從 2008 年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例如,在 2013 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畢業(yè)生中,最終只有 27%的人從事金融工作,這一比例甚至低于 2008 年和 2009 年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
這些數字進一步模糊了金融與科技之間日益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在對金融科技投資的快速增長中體現地尤為明顯。根據 Accenture 的最新調查結果, 全球金融科技在 2014 年獲得的風險投資已經突破了 120 億美元 ,大概是金融科技公司在 2013 年獲得的投資(40.5 億美元)的 3 倍。這充分表明金融服務行業(yè)正在越來越多地采用新興技術,而科技行業(yè)與金融服務行業(yè)之間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明顯。
有鑒于此,核心問題也就變成了金融服務機構如何才能吸引那些最近流向硅谷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年輕人才,如何才能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當前不錯的發(fā)展勢頭。
與金錢無關
簡而言之,千禧一代人覺得,他們可以在科技行業(yè)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在科技行業(yè),創(chuàng)新無處不在,非傳統(tǒng)思維也成為最新時代思潮的一部分。隨著大學生的職業(yè)目標從常春藤聯盟轉向谷歌園區(qū),以及他們紛紛加入前途遠大、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大事件”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很顯然科技行業(yè)已經超越金融行業(yè),成為一個對眾多頂尖院校畢業(yè)生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即便科技公司的平均收入仍然低于大多數金融服務機構 。
這最后一點不應該被忽略。盡管工資以及相關金融期權仍然是主要的招聘工具,但毫無疑問,有才華的畢業(yè)生進入就業(yè)市場的方式正在發(fā)生變化。
除了收入,他們還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參與打造某種新的東西,或是改變某個進程的基本性質。金融服務一般被看作是一個廣闊市場內更為傳統(tǒng)的行業(yè),如今,谷歌、蘋果、Facebook 和各種各樣的小型創(chuàng)業(yè)公司經常被打上“創(chuàng)新”和“靈活”這樣的標簽,但在我們提到大型金融服務機構時,卻極少會用到這樣的字眼。
這并不意味著金融服務機構吸引后備人才的關鍵,在于改變他們的“休閑星期五”(Casual Friday)政策(這是一種幾乎完全遭到華爾街排斥的做法),而是更多地與改變組織構建和運營的方式有關,鼓勵他們在科技利用方面更加靈活,對改變傳統(tǒng)流程的態(tài)度更加開放??萍既缃袷嵌乙恢笔侵谓鹑谛袠I(yè)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
因此,金融服務機構越來越側重于轉變外界對他們的誤讀,即他們厭惡改變,崇尚“嘗試、失敗、再嘗試”的理念,這種理念已經深深扎根于硅谷和其他高科技中心。在硅谷創(chuàng)業(yè)公司工作,意味著你可以直接對社會帶來影響,以有意義的方式“擁有”成果,相比之下,華爾街傳統(tǒng)上給人的感覺更官僚。
合二為一
放眼未來,幾年內我們會看到金融和科技的聯系越來越大——到時做一些你既感興趣又有意義的工作,就不一定是在硅谷了。
這篇報道的內容已經開始有所體現。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傳統(tǒng)上的風險投資公司,傳統(tǒng)金融服務機構(如摩根大通、 Fidelity 和 T. Rowe Price),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快速增長的私營科技公司的大規(guī)模融資中來。最近幾年,IPO(首次公開募股)的比率一直在下降,因此, 共同基金和其他一些機構投資者不斷轉向私營科技公司 ,尋求提升回報率的方法,這確實是合理的選擇。
同時,硅谷的公司也在改變針對消費者的金融服務流程,為了完成這些流程,他們開始與銀行系統(tǒng)合作,而不是競爭了——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變化最明顯的是借貸、支付和加密貨幣領域,Prosper 和 Coinbase 等公司身上就在發(fā)生著這種變化。
在這個信息時代,金融領域未來的領導者已經不像從前了。他們是一個按需團體,習慣于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需要做出改變,那么就可以進行改變。如果一項計劃龐大且無效率,那么就需要放棄它而制定更簡單的方案了。
金融服務相對于其他行業(yè)更加頑固,不愿改變現狀,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就在 30 年前,場內交易的自動化是不可想象的(還有人記得那種公開喊價的方法嗎?)。今天,在很多大型交易中,很難再找到場內經紀人了。同樣,在出現彭博終端(Bloomberg Terminals)之前,也很難想象華爾街的作用不可動搖——但是,交易者們曾經要用筆和紙談論股票的價格,現在只能通過手機進行交易。
現在,金融領域進行著同樣的爭論,而且聲音越來越大。金融服務組織機構的各個階層都出現了新一代的投資者和經紀人,我希望看到 20 年來我們熟悉的世界也發(fā)生同樣的巨變。
現在是那些金融機構愿意放棄“我們 PK 他們”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源于硅谷和華爾街之間的較量)的絕佳時機,他們可以成為具有深遠意義的合作伙伴:科技人員和金融人員一起工作的話,他們的效率會更高,工作方式也會更透明。這種新思維必將推動新技術的推廣。
毫無疑問,時代在變;那些能更快意識到這種現實并順勢而為的人,將在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
1.砍柴網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