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评分区,老熟妇大胆性开放图,中文字幕精品av一区二区五区,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電線桿上的尋人啟事要被科技公司們承包了

創(chuàng)投圈
2019
09/05
18:33
淺黑科技
分享
評論

大家好,我是謝幺。

前兩天我正上班摸魚,同事可樂忽然問:"再過幾天就是9月9日,知道是什么日子嘛?"

9月9日?我回起大學睡在我上鋪的山東兄弟……又想起那首我常常在 KTV 里點的流行歌。

暴露年齡系列

轉念一想,重陽節(jié)好像是農歷九月九來著。

可樂說,9月9日其實是"99公益日"。活了十幾年也沒聽過,一搜還真有。

不過這個99公益日是騰訊發(fā)起的,所以非騰訊系的公司貌似并不怎么配合,這不,阿里巴巴又另發(fā)起了一個9.5公益周,微博也弄了個"人人公益節(jié)"。

但甭管公益日也好,公益周、公益節(jié)也罷,都在9月,這說明9月是個做公益攢人品的好時機,說不定雙倍人品加成 buff 什么的。

所以趁著這大好時機,咱們也聊聊公益。再具體一點,聊個我感觸比較深的:尋人公益。

先分享一小段我的獨家回憶。

2016年12月18日,我回到老家為奶奶祝壽,晚餐后在屋外溜達,見一位干癟瘦小的老人拄著拐杖,邊走邊張望,像迷了路。

我上前詢問,老人一開嗓那聲音像被人掐著喉嚨,也不知是年級大了還是怎的,他著急干嚎了一陣,我啥也聽不清。

可我看他凹陷的眼窩泛著淚光,確認過眼神,是走失求助的人。

當時還幾天就冬至,一家人圍桌吃餃子的日子(雖然南方并沒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但這不重要),再幾天又是平安夜,這位老人卻走失了,想想可真慘。

我領他進屋倒了杯熱水,老人也不怕燙端起就喝,興許是渴了很久,等他又吃了些東西,我們圍著老人問了半天,還是聽不清他說的什么,只能從他的比劃中看出好像已經出門兩三天。

打 110,警察到場也聽不清他說話,只好先領回派出所再想辦法。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走失老人,我看著他上車,拍了張照片發(fā)朋友圈,讓當地的朋友一起留意看看。

點發(fā)送時,一股無力感忽然透過我的身體 ——

"老人會找到家人嗎?我還能幫他做點什么嗎?要是我的親人或是我自己走失,甚至喪失交流能力,該怎么辦……"

今年(2019)7月份,我去參加一個科技尋人的主題活動,站在會場時立馬想起三年前那件事,翻開朋友圈,那條記錄還在,也不知道后來那位老人到底回家沒。

而我后來才知道,這幾年各大互聯網巨頭、都在嘗試用科技手段來解決"丟人"這個問題。

盡管時間一去不復回,我已經沒法再幫到當年那位老人,但講出來,興許能幫到之后走失的人。

Let's Rock!

要說尋人,還得順著電線桿子開始捋。

相當長一段時間,尋人啟事都是尋人的主要工具。它們被貼在電線桿子或十字路口的墻上,和重金求子、一針見效、單間出租、疏通管道一起成為一座城市的亮麗風景線街道牛皮癬。

但這些免費廣告位不太靠譜。

一來效率低。從準備照片、寫文案、打印、買膠水、找人張貼,整個過程都在耽誤最佳尋人時間;

二來效果差。尤其現在手機這么好玩,少有人會抬起頭,在一堆花枝招展的小廣告里辨認出一張尋人啟事,不撞電線桿就算好。

此外,尋人啟事還有可能隨時被覆蓋、清理掉。

這一切都導致以往找回率非常低,有媒體報道,2010年前后我國失蹤兒童的找回率不到1%。

也有人在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廣告,跟電線桿子半斤八兩,除了時效性差,還跟各種聲明、公告混跡在同一個角落,很難引起讀者的注意。

但大多數時候,這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前幾個月央視就報道過一則案例,72歲的老人王玉明為了尋找走失的妻子,每天一大早就騎上單車,背上二十管膠水、幾百張尋人啟事、一床被褥和幾個饃饃,從早貼到晚。

困了就睡路邊,晚上也不敢睡旅店,生怕路邊某個流浪者就是他走失的妻子。

他貼了一萬多張尋人啟事,自己也多半清楚效果并不好,可他只能這么做,哪怕多出萬分之一的找回率,也要去做。

這就是大多數人貼尋人啟事時的心態(tài)。

互聯網普及以后,人們也自發(fā)通過貼吧、論壇之類的交流社區(qū)或是QQ、微信、微博之類的社交媒體發(fā)布尋人消息。

某種程度上,互聯網加速了信息流通,為找人提供了便利性,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比如假信息。

一條尋人啟事稀里糊涂轉來轉去,轉發(fā)的人根本沒法確定真假,也不知道人是不是已經找回來了。

有網友就曾曝光自己朋友圈出現過利用假的尋人消息做營銷賣廣告的事。

圖片來自某知乎回答

非中心化的社交網絡不適合尋人,而在建立中心化尋人系統這件事上,歐美國家比我們早了十幾年。

早在1984年,美國就成立了"全國失蹤和受剝削兒童保護中心",并建立信息化系統,使得全美50個州的失蹤兒童信息都能聯網查詢。

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鼓勵各種社區(qū)加入"安珀警報",只要出現綁架兒童事件,系統就通過電視、廣播、電郵、路邊的告示牌等方法告知附近民眾。

"安珀警報,請打開本地電臺"

在美國,如果一個教室正上著課,所有人的手機同時警鈴大作,那多半就是附近出現綁架兒童事件。

手機彈出安珀警報

美國的"安珀警報"最初是因為一名叫"安珀"的小女孩被綁架殺害,引發(fā)公眾關注后美國政府出臺建立。

但是為了防止"狼來了",安珀警報的發(fā)布規(guī)則很嚴格,比如:

只能針對17歲以下的兒童綁架

兒童必須有受到重傷或死亡的危險

必須有綁架者的車輛詳細資料

……

如果是大人走失或是其他不滿足安珀警報的失蹤情況,國外通常也得找警察,或通過社交網絡、貼啟事等方法來找人。

2010年前后,谷歌公司做了一款名叫"谷歌尋人"(personfinder)的工具,聚合多個渠道的丟人、尋人數據,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幫大家尋人,同時解決尋人數據的"信息孤島"問題。

網站畫風一如既往地簡潔:

巧的是,那一年谷歌谷歌退出中國市場,所以中國大陸網民恰好沒趕上這個工具。

但沒關系,中國人也有自己的尋人網站,比較知名的"寶貝回家"網。

寶貝回家網創(chuàng)立時間很早,2007年,但最初知名度不高,由于是私人創(chuàng)辦,網站的的信息渠道、資源對接能力顯然沒法和谷歌這樣的巨頭公司比。

甚至經費都得自己全掏,創(chuàng)辦人張寶艷也是因為當年自己兒子走失過一次,才萌生了創(chuàng)辦尋親網站的想法。

國內主流互聯網公司關注到網絡尋人這件事,幾乎都在寶貝回家網創(chuàng)立之后,具體追溯到2012年前后,當時有不少互聯網公司開始發(fā)布自家的尋人平臺。

但平胸而論,尋人網站越來越多,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關鍵得看數據是否相互打通。

倘若各個網站之間的數據是打通的,其實只要一個尋人網站就夠,所有人都在上面發(fā)布消息;反之,如果背后的數據沒打通,哪怕有10086個網站也只會讓信息孤島更嚴重,丟了孩子都不知道上哪家網站發(fā)布信息。

人們真正開始重視尋人數據的打通,大約從2013年開始。

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雅安)當天,搜狐、百度、新浪微博、騰訊微博、360等各大公司都上線了自家的互聯網尋人平臺。

人們很快意識到問題:五花八門的尋人平臺,該上哪一個發(fā)布和關注信息?

阿里巴巴一淘網的

360搜索的

搜狐的

還有更多就不一一列圖了。

次日,媒體人陽淼在虎嗅發(fā)表一篇文章:

他呼吁國內各平臺打通數據,具體做法是先統一數據格式,再共享,去重,以減少重復勞動,為救災民政部門提供更統一的人員資料。

陽淼注意到當時谷歌尋人平臺已經發(fā)展出一套名叫 PFIF(尋人信息交換)的公共數據格式,因此建議國內公司都使用該格式。

360團隊最先看到消息,身在香港的周鴻祎聽到技術團隊的匯報后很快指示,隨后360搜索官方微博就發(fā)出聲明,使用 PFIF 格式并開放數據。之后老周本人也發(fā)了條微博,建議各大互聯網公司盡快實現尋人數據的共享。

不到一小時,搜狗CEO王小川和微博CEO王高飛就轉發(fā)表示支持。

其中王小川的轉發(fā)比較有意思:

"我不轉周鴻祎的帖子,這次例外。……搜狗已經和搜狐打通了尋人數據……也希望百度和360加入"。

而老周的微博也提到"自然災難面前,救死扶傷是第一位的,各互聯網企業(yè)應放下恩怨和糾葛"。

這兩人的回帖來去之間都能聞到一絲火藥味。

原來,就在前一年下半年,360、百度、搜狗三家國內做搜索引擎的公司正相互打得飛起,各種打官司,人們稱之為"3SB大戰(zhàn)",具體什么事就不贅述了,他們之間因為共同的"尋人任務"而共享數據,頗有些泯恩仇的味道。

那次之后,后來者就更注重數據的共享了。

2013年是互聯網尋人最神奇的一年,當年還發(fā)生了另一件"互聯網尋人史"上的大事:404公益

通常情況下當人們進入一個不存在的頁面時,瀏覽器會提示 404 Not Found :

有人靈機一動,把它變成一則公益尋人廣告。

也許你見過類似頁面

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歐洲的 "NotFound Project" 項目,由【歐洲失蹤兒童行為組織】和【歐洲尋找失蹤人口聯盟】等公益組織發(fā)起,旨在利用閑置網絡空間幫助尋回失蹤兒童。

NotFound Project 項目截圖

網站站長只需要在網站服務器里植入一段特定代碼或工具,就能可以在自己的網站中加上該功能,貢獻自己的力量。

消息傳到國內,掀起了一股404公益風潮。

騰訊QQ空間是最早一批響應的,404公益最初的發(fā)起人和負責人黃希彤在知乎上的一個帖子里講到,

最初是2013年9月26日,他和幾個同事在網上注意到 cnBeta 的一篇關于歐洲 NotFound 項目的文章,幾個人發(fā)現這事兒完全在自己的技術能力射程內,一拍即合決定在國內也做一個。

當時那篇文章

他說騰訊公司并沒有安排他們這么做,他們自發(fā)托騰訊公益基金會的同事聯系了寶貝回家網,拿到真實可靠的尋親數據來源。

然鵝,就在他們技術調試的過程中,發(fā)現居然有一個叫"益云"的公益網站先做出 404 接入服務,只不過實現效果并不如他們設想的好,需要用戶在404警告頁面主動點擊跳轉到尋親頁面。

說到這里幺哥打個岔,這個公益網站"益云"之前叫"鷹眼",原本是個搞網絡安全(也就是黑客研究)的站,創(chuàng)辦者是中國第一代黑客,鷹派聯盟的創(chuàng)始人"黑客老鷹"萬濤。

后來"鷹眼"不曉得為啥就在2009年改叫"益云",從黑客跨界搞公益了。

這幾年我常在 【GeekPwn 極棒破解大賽】中看見萬濤當評委,一想到他不僅技術了得,還是中國最早一批推動 404 公益的人,可謂"俠骨柔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萬濤

鷹屁拍完了咱們接著講尋人公益。

對于404公益的最初發(fā)起方,有說是益云的,也有說是騰訊員工自發(fā)發(fā)起,但幺哥覺得這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中國互聯網上有大批人受到這個點子的感召,愿意為此付諸實踐,404公益才得以在中國生根。

當時的宣傳頁

2012年11月7日,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潘柱廷(人稱"大潘",也在安全行業(yè),看來安全跟公益真的有緣)發(fā)布了一則#404公益#微博:

"舉手之勞,將你自己網站的404頁面(頁面沒有找到)掛接1個公益廣告位,傳播最新丟失兒童信息,一起幫助寶貝回家。"

這條微博一下被討論地飛起,各大網站站長熱烈響應,拉開#404公益#推廣的序幕……

老實講,回過頭來看,最終通過404頁面直接找回的孩子數量其實并不算太多(跟后面出現的尋人方法相比),但從那之后,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互聯網技術做公益尋人的力量,這才衍生出后來的事。

404公益之后,互聯網尋人的下一個轉折點是2015年。

2015年11月20日,基于微信公眾號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上線,基本功能也是發(fā)布和查看失蹤兒童信息,關注公眾號之后,如果附近有兒童丟失,就會收到推送。

僅兩天,平臺注冊用戶就突破83萬。

但與此同時,平臺就遭到猛烈質疑:

誰在負責該平臺,運營方有沒有資質?

預警信息的業(yè)務流程和報警模式非常不規(guī)范,為什么沒有政府執(zhí)法部門來審核信息?

預警平臺為什么收集那么多不必要的用戶隱私信息,是否能保證信息安全?

當時的相關文章

爭論了幾天,平臺主辦方在輿論壓力之下緊急關閉失蹤訊息的發(fā)布功能,僅作為志愿者平臺使用,并宣布之后會推出專門的 APP。

好心未必能辦成好事,那件事讓人意識到互聯網尋人并不簡單,涉及到各種技術方案、業(yè)務流程乃至公信力背書等各方面問題。

說來也巧(其實一點也不巧,現在想來應該是必然),就在微信端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臺下線的第二天,11月25日,阿里巴巴打拐辦成立。

幾位志愿者組成一個項目研發(fā)小組,協助公安部打拐辦開發(fā)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fā)布平臺,用于全國各地一線打拐民警即時上報各地兒童失蹤信息。

2016年5月,平臺正式上線,被稱之為"團圓系統"。

這個平臺不允許網民自行發(fā)布尋人消息,所有信息都在公安部門的審核和指導下統一發(fā)布,可以確保真實和即時。

除了發(fā)布在平臺官方微博等渠道,也開放 API 接口供第三方 APP 接入。

請認準平臺的官博

它能依照丟失時間、地點來選擇尋人消息的推送人群,比如:

失蹤1小時內定向推送到方圓100公里(包括警察和大眾);失蹤2小時內,定向推送到方圓200公里……

有了權威部門的信任背書和阿里的技術加持,團圓系統很快就接入眾多 APP,覆蓋超過9億人,基本上只要是一臺手機都在團圓系統的射程里。

如今成員已經遠遠超出上圖

截止到 2019年6月,"團圓"發(fā)布失蹤兒童信息 3978 條,找回3901 名,找回率高達 98%,完全不輸美國的安珀警報。

要說缺點,團圓系統目前最大的缺點可能就是……還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有這么一套系統。

除了利用定位信息精準推送,科技巨頭們也用人工智能來尋人。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百度AI尋人和騰訊優(yōu)圖的"天眼尋人"。

2016年底,百度公益和民政部、寶貝回家合作,開啟AI尋人項目。

AI 尋人的原理說起來也簡單,主要用的面部識別技術。

尋人涉及到龐大的數據比對。一邊是民政部、公安系統、尋親網站和救助站的走失者數據,一邊是走失者家人上傳的數據。系統將文字信息和照片進行比對,給出相似度最高的參考結果。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走失者無法準確表達自己身份信息的人,人臉識別就成了唯一的身份比對辦法。

根據百度官方給出的數據,三年時間里,百度 AI 尋人比對了超過20萬人的信息,幫助 6700 多個走失者與家人團聚。

無獨有偶。

2017年6月,騰訊也跟福建省公安廳合作,推出了一個人臉識別的尋人系統——"牽掛你"防走失平臺,也幫助福建省公安廳尋回超過一千人。

另一個尤其值得拿出來單獨講的,是今日頭條的"頭條尋人"。

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把兒童看作走失的重點,無論是美國的安珀警報還是中國的"兒童失蹤預警"、寶貝回家網,光是聽名字就知道是找孩子用的。

剛開始,今日頭條也把重點放在兒童身上,直到 2016 年,他們利用頭條的消息彈窗幫助找回一位走失老人。

那一年,他們就組建起一個專職尋人團隊,并且把注意力放在全年齡層,而非只關注兒童走失。

除了定向精準推送技術,他們也用到了面部識別技術來提高尋人效率。

在運用技術幫忙找人的同時,他們還多做了一件事:及時回訪和尋人數據分析。

以往的尋人,只要找到人就夠了,并沒有回過頭來對走失這件事進行分析,因此相關的研究資料也非常少。

頭條尋親團隊會對每一個走失者進行回訪,用數據化進行分析。7月我參加頭條的尋人活動時,就現場聽到了幾個出人意料的結論。

現場拍的照片有點糊

相信這些結論里,也有出乎你意料的:

1.三大走失人群分別是:成年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其中成年走失人數最多,其次是老年人、未成年人。

2.三大走失原因:精神疾病、阿爾茨海默癥(老年癡呆癥)、智障

3.抑郁癥是最致命的走失原因,雖然因為抑郁癥走失的不多,但是最致命。

4.六成未成年人走失,是因為主動離家出走。

5.72小時是走失者回家的黃金時間,之后尋回率直線下降。

6.49%的走失者是在救助站的幫助下找到的家人。

7.近一半走失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8.佩戴定位手環(huán)能有效防止走失。

9.人臉識別大幅提高找回率。

這些數據和分析過程不僅能給全國各地的組織機構提供參考,糾正以往對尋人的錯誤認識,也能給那些家里有易走失者的家庭提供建議。比如:

家人走失后一定要及時聯系警方、救助站、家人有走失風險要及時佩戴定位手環(huán)、老人行為異常時要及時上醫(yī)院防治阿爾茲海默癥等等……

至今,頭條尋人已經幫助找回一萬名走失者,還曾經在彈窗一分鐘內就幫助找到走失者。

---

最近馬云說了一句話挺火:不是技術改變世界,而是技術背后的夢想改變世界。

技術是工具,沒有它辦不成事,但光有它也不行。

回看尋人這事兒,技術上對那些巨頭公司來說沒什么難度,更寶貴的是他們愿意投入時間精力和資源來攜手做這么一件事。

去參加頭條尋人的活動那天,大屏幕上寫了個"科技向善",我身旁一哥們看見就說,嘿,這不是騰訊小馬哥今年剛提出來的公司愿景嗎?怎么頭條也用上了。

我說是呀,騰訊當然能把科技向善作為愿景,這很好。但"向善"從不是誰的專利。

如今互聯網技術對現實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到了能影響一個國家政權(比如Facebook泄露門、郵件門)、改變人類歷史走向(人工智能、云計算……)的地步。

越往后,科技的善惡對世界的影響更多。

由此,未來人們評價一家公司越來越會像評價一個人那樣,不僅評價它的成就,還看道德水準、善惡觀。

好在現在的巨頭們已經意識到這件事。

現在的科技尋人模式其實遠遠談不上完美,越往深了做,就越會發(fā)現公益并不只是發(fā)發(fā)善心,它是一門真正的技術活。

據一位朋友透露,某科技公司之前做了一個跨年齡AI人臉識別,想幫助尋回從小走失的孩子,結果有一次被找回的孩子(已經長大)不想認親生父母的情況,場面一度尷尬,弄得他們都不好意思宣傳這事兒了……

而頭條尋人也曾經駁回過很多奇葩尋人請求,包括把老婆打跑了想找回去的、假借尋人啟事來追債的、惡作劇的、彈窗之后家里覺得丟人又要撤回彈窗的……各種奇葩事件。

亦或是,有些用戶吐槽尋人彈窗影響用戶體驗的、說他們做公益只是為了面子工程的……說法不一。

但無論如何,如今這事兒已經上道,路面雖不平坦,也希望它能走的更遠些。

來源:淺黑科技

THE END
廣告、內容合作請點擊這里 尋求合作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砍柴網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熱點

相關推薦

1
3